“第四届全国先进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1年12月17日-18日,“第四届全国先进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研讨会”在江苏溧阳顺利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代表、行业精英和青年学者的参与。会议围绕电池失效分析和测试技术主题,解剖当下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难点,围绕最新方法和理论实践,集中性的展示了当下热点和创新性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行业标准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本次会议由溧阳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主办,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承办,29名行业专家学者针对不同领域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主任刘啸嵩先生、中汽中心检测认证事业部总工/电池测试与应用技术联盟秘书长王芳女士进行了大会的开幕式致辞,对参加本次溧阳研讨会的报告嘉宾、参会嘉宾和展商朋友表示热烈欢迎,也表达对大会的圆满召开和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以及中国电池行业发展的信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泓先生进行了闭幕式总结,宣布大会的顺利落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主任刘啸嵩开幕式致辞#
#中汽中心检测认证事业部总工/电池测试与应用技术联盟秘书长王芳开幕式致辞#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院长 李泓闭幕式总结#
本届会议围绕电池测试与安全标准及发展趋势;电池材料分析方法与技术;电池失效分析方法与技术;智能传感;电池状态的监测与预测;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新型电池的失效机理主要议题展开,引发了现场参会人员热烈参与和讨论。
王子冬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原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
报告题目:在碳达峰背景下,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动力电池?
王子冬秘书长首先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与碳达峰的关系,提出新能源汽车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节能减排的影响重大,建议行业人士认真考虑新能源汽车行业降低碳排放量的竞争优势,清楚认知我国动力电池面临的重大挑战。最后,提出了应该做什么样的动力电池这一开放性思考问题。
赵晓
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基础研究中心主管
报告题目:硅氧材料膨胀性能的原位表征及改善
赵晓主管首先进行了公司简介以及锂电材料的产业链布局。其次,介绍了膨胀率原位测试装置及检测方法,并基于该测试方法评测了单组分材料的膨胀率随电池充放电的变化行为。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从单组分材料的膨胀率检测推算至混合材料组分的计算方法。最后,分别从预锂化和表面包覆工艺的角度提出了硅氧材料体系膨胀率的改善方法与贝特瑞的研发思考。
刘兆平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分电化学质谱分析富锂电池失效机制
刘兆平研究员报告将富锂锰基材料比作材料中的“高富帅”,其有很高的比能量优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产业化。提出氧释放是引起首效低、倍率性能差和电压衰减等问题的根源。团队搭建了质谱在线联用技术平台,实现了对扣电和软包电池的实时精准产气与结构演化监测。最后,提出富锂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是挡不住的脚步,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千吨级量产。
王青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在高电压下的结构演变和热行为
王青松教授团队借助X射线衍射、高分辨透射电镜,以及同步辐射软X射线等仪器表征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演变,并对其深度脱锂时的电荷补偿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表明,增加锂空位、高Ni4+比例,以及强轨道杂化是破坏深度脱锂时NCM热稳定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王雪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报告题目:金属锂和硅负极的失效分析
王雪锋研究员报告指出硅负极与金属锂均存在体积膨胀较大这一共性问题,采用冷冻电镜、TGC等技术,分别解析了金属锂和硅负极的SEI膜结构、组成、分布和含量,从SEI膜的定量演变角度剖析了金属锂和硅负极的容量损失机制,建立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界面调控三者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SEI膜与活性物质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衡潘
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报告题目:真空互联可控环境离子束切割技术在锂电行业中的应用
衡潘工程师主要介绍了Fischione氩离子抛光仪,其覆盖高能量和低能量,同时具备平面抛光和截面切割两种功能,另外,采用电磁聚焦离子枪设计、配备真空转移盒以及在扫描电镜上配备过渡仓,一体化冷台的配置也可以对样品进行持续低温保护功能,避免如隔膜等热敏感样品因为局部热效应导致相变、剥离等问题。
刘啸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教授/副主任
报告题目:同步辐射在锂电安全性方面的研究
刘啸嵩教授介绍了同步辐射在锂电安全性方面的应用,讲述了不同能区的同步辐射装置的功能特性。其次介绍了原位XAS、STXM、全场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在电池解析层面的应用和展望。最后介绍了合肥先进光源作为探索微观世界之眸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并提出更多实验方法和中子等大装置的有机结合。
王震坡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端云融合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预测预警方法和技术
王震坡教授介绍了新能源国家检测与管理平台建设、对新能源汽车数据监测分析,落实安全监管要求的基本情况。团队构建了基于“值-率-模”多维度的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机制,实现了把实验室数据推广到实车数据,单体数据推广到系统数据的跨越。最后,也提出了当前安全预警机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赵成龙
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院院长
报告题目:电动自行车用锰酸锂电池失效分析及改善
赵成龙院长介绍了提出锰酸锂是当前电动自行车最适用的正极材料,LMFP复合体系提升了电池的循环、低温和安全性。同时提出,轻型车更需要皮实的模组技术,制程和设计同样非常重要。
马瑞军
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安全负责人
报告题目:动力电池短路安全分析
马瑞军先后进行了锂离子电池安全概述和短路安全分析。具体从外短路安全分析、内短路安全分析,析锂分析与控制以及动力电池生命管理的角度介绍了团队研究进展。提出基于失效机理与量化分析的安全设计、制程缺陷精细化管控、电池管理硬件能力,智能管理策略与算法四位一体,是保障电池安全运行的最佳路径。
伊天成
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失效分析实验室经理
报告题目:动力电池失效分析技术交流
伊天成经理报告着重介绍动力电池失效分析的常用思路和分析要点,并结合实际案例,从系统层级到材料层级逐步展开给出失效分析解决方案,与参会者一起了解当前动力电池失效分析的检测技术,共同讨论动力电池失效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王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检测认证事业部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基于失效模式的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
王芳总工程师提出动力电池单体内部的安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界面问题。先后介绍了动力电池典型失效模型、安全失效测试以及材料和界面的失效分析进展。团队通过对电池单体层级的分破坏性测试,了解内部整体界面状态和关键结构细节状态。并研究了动力电池碰撞,下落等失效模式对电池安全性的影响。王老师最后提出,应以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使用安全为目标,聚焦损伤积累带来的是风险,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不断提升热扩散防护技术和评估技术。
吕炎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面向锂离子电池状态监测的超声检测技术研究
吕炎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了超声导波检测装备,并结合有限元分析了析锂及气泡缺陷对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一套解释超声导波在锂离子电池中传播特性的理论分析机制,为锂离子电池内部缺陷的声学表征提供了理论指导。
吴伟
赛默飞世尔科技 应用开发资深科学家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的多尺度、多模式二维和三维分析技术
吴伟专家先后介绍了超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双束电镜和环境真空扫描电镜等技术。重点介绍了FIB-SEM联用平台及其表征功能,该表征技术为电池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分析能力,对于电池开发必不可少。
叶睿乔
毅博科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高工
报告题目:电池失效分析手段与案例
叶睿乔先后介绍了电池包失效分析调查案例,以及通过几种实际案例介绍了由无损到有损的检测方法。例如利用CT技术识别了电极极片固化的铜颗粒,说明电池内部存在局部发热的硬短路失效模式。最后提出了低温耐压绝缘测试等电池失效分析的前沿方法。
陈浩森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能源电池植入传感技术
陈浩森教授介绍了内外传感器的结合是提升储能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稳定性、运行效率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内部传感器面临的“埋得进”、“测得准”、"传得出"的问题与挑战。最后进行了展望,建立电池服役过程中早期热失控行为、全生命周期内电池外部电化学行为与传感信号关联,实现材料层级、单体层级以及与模组层级跨维度的信息关联。
向勇
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锂电池多维传感、精准建模与状态预测
向勇教授的报告提出利用传感器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和算法优化等方法,服役精准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可以对服役电池进行更好预测,状态管理和风险分析。
通过机理增强与数据驱动相结合,建立电池SOC、SOH、RUL、电池热管理、安全管理等的评估与预测模型。通过数据交互和算法驱动构造电池精准设计软件平台和高效试验硬件平台,建立材料-电芯-电源设计与验证自主迭代的智能化流程,突破锂电池及电源系统研发效率低、应用可靠性差等瓶颈问题。
马荣梅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助理/院士工作站副主任
报告题目:基于内置传感技术的智能电芯的工程应用研究
马荣梅主任探讨了基于内置传感技术的智能电芯的研究具有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初始阶段,面临多重科学和工程问题,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探索和定义。适当考虑制程工艺和服役工况下的影响因子,可以促进内置传感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
苏岳锋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二次电池新型植入式智能传感器的设计
苏岳锋教授团队开发了多种智能隔膜,例如在隔膜上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溅射了气敏材料识别电池产气,同时溅射了三氧化二铁用于识别析锂的预警功能,相关工作对于电池状态诊断和安全监测有较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最后介绍了团队的工作基础和平台条件。
陈登
西门子工业软件 Simcenter仿真产品经理
报告题目:利用Simcenter Amesim系统仿真技术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能
陈登经理从基于Simcenter Amesim系统仿真平台介绍了企业专注于系统结构仿真、电池老化和热失控建模仿真,为动力电池厂商提供电芯选择、电池包预设计等解决方案。
许高洁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能量密度电池失效机理研究
许高洁副研介绍了可切断电池自放热路径的无机电解质,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全固态电解质。基于刚柔并济理念,提出复合电解质设计,借助正极界面空间电荷层的原位观察,设计了界面缓冲层为锂硫电池的高安全与高载硫设计指明了方向。
云凤玲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 测试分析中心经理
报告题目:基于熵热特性的动力电池失效分析
云凤玲经理报告针对高镍三元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寿命衰减问题,提出了熵变特性表征的无损分析技术。具体采用电化学-热力学结合的测试手段,借助熵变特性与电池正负极脱嵌锂状态的相关性,分析出负极嵌锂量降低是引起电池性能衰减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电池拆解验证了上述无损分析技术的可行性。接下来,将发展基于在线无损检测的加速老化评价手段。
韩广帅
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 事业部副总经理
报告题目:新能源用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解析及对电池管理系统的指导意义
韩广帅总经理报告介绍了电池在充电中和充电后等待发生的安全事故占比70%。微滥用条件下对电池发热量影响高,管理系统不能一尘不变。电池管理系统,特别是热管理系统、报警阈值等应该是动态化控制的。如何构建可靠的失效预警系统?如何实现快速的无损在线分析都是接下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冯旭宁
清华大学 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热失效测试、表征与建模
冯旭宁教授介绍了团队近10年电池热安全研究经验,以电池热失效为核心问题,总结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效的测试、表征和建模方法。通过储能电站的安全事故详细解析,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方法,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发展分享了宝贵的研究经验和技术参考。
姜久春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 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
报告题目:动力电池应用安全解决方案
姜久春总经理分别介绍了团队在以下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云-车-地面多源数据融合的电池安全评估体系、电池全生命周期应用安全技术体系。并详细列举了云端电池安全估计、车载边缘计算装置实时计算预警等6种应用场景下应用情况。
郭向欣
青岛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基固态锂电池失效机理探讨
郭向欣教授针对固态电池影响循环寿命的界面问题,即多层次界面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固态复合正极内部、正极和电解质间、电解质内部、以及锂金属和电解质间的关键问题。
吴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特聘研究员
报告题目: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吴凡研究员与大家讨论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稳定性。提出“界面失效的解决方法”--高通量计算筛选界面保护层。介绍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仍面临空气(化学)失效、电化学失效、热失效、界面失效等诸多关键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高比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实际生产与应用。
侴术雷
温州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低成本高安全钠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开发
侴术雷教授介绍其团队开发了钠离子电池阻燃电解液,通过添加氟化醚BTFE稀释剂提高盐-溶剂团簇的分散能力,通过添加VC修饰电极电解液表界面膜,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循环稳定性。组装的磷酸钒钠||商用硬碳和普鲁士蓝||商用硬碳的钠离子软包电池均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20次)和较高的库伦效率(99.7%)。通过调节分子间氢键的影响和优化正负极电极-电解液间相的组成,实现了具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的两种钠离子软包电池。
康利斌
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研发总监
报告题目: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展及失效分析示例
康利斌博士介绍锂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80%,存在卡脖子风险,因此发展钠离子电池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中科海钠公司致力于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其次,分析了钠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模式结合失效机理分析,指导钠离子电池的材料选型优化、电芯设计、工艺选择、制程控制,以及产品应用等多个方面。
圆桌讨论&现场答疑
圆桌主题围绕电池技术安全、硅基高容量电池负极、金属锂电池负极、锂硫负极等重点研发电池的失效机理;富锂锰基正极、钠离子电池等失效及产业化进程;超声技术在电池无损检测的应用难点、电池失效、检测相关的先进传感器研发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化推广;电池(动力、储能)的失效预警有效准确性怎么实现,从传感器和大数据的角度能否实现;电池的安全管理、热管理如何实现有效控制;现阶段的PACK、BMS存在哪些风险和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等相关议题展开。面对业内较为关心的这些问题,在主持人的带动下,来自业内权威的学术和企业专家代表与参会的嘉宾进行了现场问答互动,深入产业和技术难点、痛点,将会场的学术氛围推向高潮。
展商集合
本届会议得到了26家企业的赞助和支持。展商区,交流依旧火热,行业的专家、参会的企业代表均对展商带来的资料和设备等展示极大地兴趣。尤其是企业之间,借助本届会议搭建的交流平台,积极进行交流互动,寻找合作机会,其中部分已经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期待未来有实际和长远的合作。
特别感谢
● 主办单位●
溧阳市人民政府
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 协办单位●
中国汽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
《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
● 支持单位●
赛默飞世尔电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上海米开罗那机电有限公司
江苏蓝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东丽分析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元能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艾德克斯电子有限公司
东扬精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天津三英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格微仪器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威尔电子有限公司
上海欧波同仪器有限公司
江苏华永烯科技有限公司
科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苏州微格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夸克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川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上海进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电计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电计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溧阳储慧智能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常荣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迅湃快速充电技术有限公司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